治疗:治疗原则是解除血管
痉挛,改进肢体血供,促进侧支循环建立,减轻或解除
疼痛,防止
感染,促使溃疡愈合,尽可能保存组织完整以减少病残程度。
1.药物治疗
(1)血管扩张剂:
①
盐酸妥拉唑林25mg,口服,4v6次/d;
②
盐酸罂粟碱0.03mg,口服,3次/d;
③
酚苄明(苯苄胺)10mg,口服,3次/d;
④
环扁桃酯(抗栓丸)100v200mg,口服,3次/d。
(3)止痛药物:
普鲁卡因穴位封闭、静脉封闭及交感神经节阻滞等。
(4)皮质激素:如
泼尼松、
地塞米松等。一般不用,但在病情急性发展时可短期使用。
(5)高压
氧治疗:主要作用是提高动脉血
氧分压、增加血氧张力,增加血氧弥散、提高组织氧储备,从而改善组织缺氧。
2.手术治疗 当肢端坏死边界局限后,应在无菌情况下清疮,将坏死组织清除。对已形成趾(指)端坏疽的患者,需考虑截趾(指)术,可致肢残。对以上治疗效果不理想者,再根据不同病情选用
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动脉血栓内剥脱术以及病变血管切除后血管移植等。还可行坏死组织切除或截肢术。
3.基因治疗 有学者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分子搭桥术―基因治疗实验性闭塞性脉管炎,结果转基因7天后,
肌肉组织内VEGF mRNA及其表达产物明显增高。
血管造影可见大量新生血管和侧支循环的形成,表明VEGF转基因治疗可以明显促进闭塞性下肢血流的恢复和改善组织坏死的程度,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4.中医治疗
(1)辨证论治:
①寒湿:
主症:患肢喜暖怕冷,触之冰凉,皮色苍白,感觉麻木、酸胀,间歇性跛行,
疼痛遇冷加重,无溃疡或坏疽,舌淡、苔白腻,脉沉细而迟。相当于局部缺血期。
方药:阳和汤加减。
熟地30g,肉桂3g,麻黄2g,
鹿角胶9g,黄芪30g,姜炭2g,红花6g,白芥子6g,鸡血藤30g,地龙15g,木瓜18g,甘草3g。
加减:若局部寒甚者,加附子回阳散寒;病在上肢加桂枝温经和营,引药上行;病在下肢加牛膝,下行活血;血虚者加当归补血。
临床体会: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局部缺血期以局部发凉怕冷、皮色苍白、
疼痛遇冷加重、脉沉迟为主症,因此应重用温阳通脉治疗。
②血瘀:
主症:患肢畏寒,触之发凉,感觉麻木;局部
皮肤呈红色、暗红色或青紫色,伴有瘀斑,下垂时更甚,抬高则见苍白或苍黄;患肢持续性静息痛,尤以夜间为甚;患肢
肌肉萎缩,趾甲变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沉细涩,趺阳脉、太溪脉消失。相当于营养障碍期。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桃仁12g,红花6g,当归9g,生地黄15g,川芎9g,赤芍15g,牛膝15g,柴胡6g,枳壳6g,延胡索12g,五灵脂15g,鸡血藤30g。
加减:痛甚加乳香、没药、穿山甲破瘀止痛;兼湿邪者加薏苡仁、赤小豆利湿解毒;局部红肿明显者,加蒲公英、地丁等清热解毒。
临床体会: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人以血瘀证多见,且贯穿于疾病的各症候中,故此,活血化瘀是治疗的核心。
③湿热:
主症:患者喜冷怕热,肢体酸胀、肿痛,沉重乏力;常伴有游走性静脉炎。面色灰滞或萎黄,胸闷,纳呆,口渴而不欲饮,小便短赤;脉象滑数,舌苔白腻或黄腻。若有溃疡,易糜烂、渗液,呈湿性坏疽。相当于坏疽期。
苍术12g,黄柏10g,薏苡仁30g,川牛膝30g,茵陈15g,赤小豆12g,赤芍15g,桃仁12g,木瓜9g,丹皮12g,蒲公英15g,砂仁6g。
加减:患肢热盛者加栀子、
黄芩、金银花清热燥湿解毒;瘀滞兼证明显者,加当归、泽兰、地龙活血通脉;湿热难除者,加车前子、滑石、茯苓等利湿清热。
④热毒:
主症:患肢
疼痛剧烈,昼轻夜重,喜凉怕热;局部出现坏疽,红、肿、热、痛,脓液恶臭;高热或低热,口渴引饮,烦躁,
便秘溲黄;舌质红绛、苔黄腻或黄燥,脉洪数或弦数。见于坏疽期继发
感染。
方药:四妙勇安汤加减。
金银花30g,玄参30g,当归15g,赤芍15g,丹皮12g,地丁15g,蒲公英15g,黄连6g,石斛12g,生地15g,生甘草10g。
加减:壮热口渴者,加
石膏、知母、栀子清热生津;局部红、肿、热、痛,或脓液稠厚较多者,加
板蓝根、菊花等清热解毒;
疼痛明显者,加延胡索、乳香、没药活血祛瘀止痛;热毒内陷营血,神志恍惚者,加服
安宫牛黄丸清热解毒开窍。
⑤气血两虚:
主症:患肢
疼痛较轻,
皮肤干燥,
肌肉消瘦;溃后疮口久不愈合,肉芽灰暗,脓液稀薄;伴肢体乏力,精神疲惫,面容憔悴,
心悸,失眠;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党参15g,黄芪30g,白术12g,熟地黄30g,当归12g,白芍15g,陈皮9g,茯苓15g,肉桂6g,
远志9g,大枣6枚,生姜5片,炙甘草10 g。
加减:
心悸、失眠者,加夜交藤、酸枣仁养血安神;纳呆、腹胀者,加木香,砂仁理气健脾;若兼肾阴虚,头晕腰酸者,加山萸肉、菟丝子等滋阴益肾。
(2)综合治疗:
②单验方:
A.
毛披树根(又名
毛冬青)120v180g,加猪蹄1只,水煮3v4h,1天分3次服完,连服1v3个月。有活血解毒作用。
B.白花
丹参根,晒干,粉碎,用55度白酒浸泡15天,配成浓度为5%v10%的白花
丹参药酒。每次温服20v50ml,3次/d,2v3个月为1个疗程。本方有活血通络止痛作用。
C.止痛药酒:罂粟壳60g,川乌9g,水蛭(焙黄)9g,炒地龙9g,红花15g,黄酒1250g,将诸药放入酒中,浸泡7天后过滤去渣,取浸出液,痛时服用,每次5v10ml。本方有止痛、活血、祛瘀作用。<
1.一般疗法
(1)禁烟,避免受寒、受潮和外伤,注意患肢保暖,但忌热敷热疗。
(2)止痛,有严重静息痛者,可用非成瘾止痛剂和镇静剂。
(3)适当锻炼患肢,促进侧支循环建立。
2.药物治疗
(1)应用血管扩张剂及血小板聚集抑制剂,以增加患肢血流量,减少继发
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2)伴有
感染者可应用抗生素。
(3)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进行治疗。
3.高压
氧疗法 提高
血氧含量,改善肢体缺氧。
4.手术疗法 增加肢体血供和重建动脉血流通道,改善缺血。
(1)腰交感神经切除术:手术切除患侧2、3、4腰交感神经节和神经链,或在X线监护定位下注人化学药物,行化学性
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
(2)动脉旁路转流术:用自体静脉或人工血管在闭塞动脉近侧和远侧建立动脉通路。
(3)大网膜移植术:带血管蒂或游离大网膜重建动、静脉后铺植于患侧下肢。适用于胭动脉远侧三支动脉均已闭塞时。
5.创面处理 干性坏疽创面,应在消毒后包扎以防继发
感染;
感染创面作湿敷处理。组织坏死已有明显界限者,需作截肢(趾、指)术。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张柏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描述为:"> 处理原则应该着重于防止病变进展,改善和增进下肢血液循环。
1.一般疗法 严格戒烟、防止受冷、受潮和外伤,但不应使用热疗,以免组织需氧量增加而加重症状。
疼痛严重者,可用止痛剂及镇静剂,慎用易成瘾的药物。患肢应进行适度锻炼,以利促使侧支循环建立。
2.非手术治疗 除了选用抗血小板聚集与扩张血管药物、高压氧仓治疗外,可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予以治疗:
①阴寒型,宜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以阳和汤加减。
②血瘀型,宜活血化瘀,以活血通脉饮,血府逐瘀汤治疗。
③湿热型或热毒型,以清热利湿治之,常用四妙勇安汤加减。
④气血两亏型,多属久病不愈,
体质已虚者,以补气养血辅以活血化瘀,常用固步汤加减。
3.手术治疗 目的是重建动脉血流通道,增加肢体血供,改善缺血引起的后果。在闭塞动脉的近侧和远侧仍有通畅的动脉时,可施行旁路转流术。例如仅腘动脉阻塞,可作股-胫动脉旁路转流术;小腿主干动脉阻塞,而远侧尚有开放的管腔时,可选择股、腘-远端胫(腓)动脉旁路转流术。鉴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主要累及中、小动脉,不能施行上述手术时,尚可试行
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或大网膜移植术、动静脉转流术。
已有肢体远端缺血性溃疡或坏疽时,应积极处理创面,选用有效抗生素治疗。组织已发生不可逆坏死时,应考虑不同平面的截肢术。